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钟氏动态 > 报导 >

佳人倚窗怜筝柱 访青年古筝演奏家钟怡

来源:华音网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6-05 00:33 点击:

\

钟怡,青年古筝演奏家。现就读于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6岁开始习筝,10岁取得业余古筝考级10级的最高水准;2001年考入北京市戏曲职业艺术学院昌平分校,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王小月副教授。在校期间多次参加校级音乐会,并受到领导好评;2007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2008年担任天津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古筝首席;201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被院级推荐为专业免试生,考取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并继续师从于王小月副教授。
艺术经历:
2003年获北京市第七届中学生艺术节古筝比赛第一名。
2006年跟随天津音乐学院附中乐队赴新加坡与当地公教中学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演出,担任独奏演员。
2008、2009连续两年获得国家颁发的励志奖学金、院级一等奖学金及院级“三好学生”称号。
2009年10月,经全国选拔,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参加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获得入围奖。
2010年荣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并被评为院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团员”称号。
2010年1月参加第三届国际华人艺术大赛天津赛区古筝专业比赛,获得青年A组第一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香港总决赛,比赛过程中表现突出,最终荣获古筝青年A组专业金奖。
2010年4月荣获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专业基本功比赛(古筝专业)第一名。
2010年8月,参加天津市第四届“子牙杯”民族器乐大赛,荣获弹拨组二等奖。
2010年9月,被评为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尖子生”的称号。
2011年7月,参加香港第二届国际古筝大赛,荣获重奏组金奖,独奏组银奖。

华音: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古筝作为民族器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为众人所喜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以说,其发展速度之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盛况。而提起古筝,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它那如潺潺流水一般晶莹明澈、独特美妙的音色,也正是这一点,使古筝这件传统民族乐器从众多民族器乐中凸显而出。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自6岁起便开始学习古筝演奏,那么您当初是否也是被古筝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特殊音色所吸引,继而萌发了学习古筝演奏这一想法呢?就笔者所接触到的学习器乐演奏的孩子来讲,一旦新鲜感不存在了,极容易对乐器产生了“厌烦感”,继而不远触碰乐器,有的孩子甚至便放弃了学习器乐演奏。我们想知道,您在小时候的学琴过程中,是否也曾出现过笔者上述的普遍现象呢?而您在学琴4年之后便取得了业余古筝考级10级的最高水准,可见您轻松的度过了这段时期并且坚持了下来,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您是否能借助华音网站这一平台,向正在学琴的孩子们谈一谈您是如何克服学琴时的“厌烦感”呢?那时,当您考下业余古筝演奏10级之后,是否感到了很大的满足感呢?且这对您今后正式踏入专业古筝演奏起到了何种裨益呢?

钟怡:您非常形象的描述出了古筝清悦、委婉动听且富有神韵的音色。如您所说,我的确也是被其特殊的音色所吸引。现在回想起来,那还是我刚刚步入小学时,学校为了加强少儿音乐启蒙教育,开设了乐器特长班,校方将所有的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在礼堂展示,任小朋友们自由挑选学习。当时,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古筝,当然更多地是好奇这件乐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根弦,再加之有位姐姐在选择乐器时,用古筝弹奏了一曲《打虎上山》,虽然由于年龄小的原因,我听不懂京剧音乐,但看到这位姐姐优美地弹奏姿势,听到古筝那玲珑剔透的乐音,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深深为之迷恋,可以说我对古筝一见钟情了!最后,在我执意要求之下,妈妈为我报名了学习古筝乐器。自此,我开始与古筝为伴。

如您所说,孩子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由“新鲜感”转为“厌烦感”继而放弃乐器学习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但就我个人而言,在儿时学琴期间,我并未出现过“厌烦感”的情绪。当然,这也要感谢我的古筝启蒙老师倪宏斌老师与我的父母。倪宏斌老师的授课方式令我感觉轻松、愉快,虽然他对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每当我出现错误或是没有练琴时,倪宏斌老师并不会严厉地批评我,而是会用我易于理解的话语或是小故事来纠正我的错误或是调整我的心态。另外,倪宏斌老师重视我学习演奏的同时,也常常带我参加各种演出或比赛,获得奖项与赞赏的同时,也让我树立了继续学习古筝演奏的自信,进而避免了学习乐器时的“枯燥感”与“厌烦感”。在我儿时学习古筝的过程中,父母的坚持、鼓励与支持也是帮助我学习且避免出现“枯燥感”与“厌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认为要想克服学习乐器所带来的“厌烦感”,其首先是必须建立在孩子对古筝学习具备兴趣的基础之上,兴趣所指的不仅是孩子喜欢聆听古筝的乐音,更是孩子要喜欢学习、演奏古筝这件乐器。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喜欢聆听古筝演奏的小朋友来学琴,然后孩子学着学着就退课了,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得知,小朋友是因为自己弹奏得声音与CD中的古筝音色出入太大,久而久之就不想继续学习古筝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基本功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么在学习古筝基本功的同时,老师与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建议家长们在督促孩子练琴时,不要硬性规定孩子一定要练满多长的时间,可以采用弹性的练琴方法,比如说今天练的效果比较好,那就少练半小时,要是练的注意力不集中,那就在规定的时间上再加半小时,我相信孩子们肯定愿意采取前者,那么这样就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令孩子提高练琴效率与练琴的兴趣。除此之外,家长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鼓励孩子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与演出,不论是否能够获奖,为孩子提供一个上台表演与展示自己的机会更为重要。在比赛或是演出时,孩子之间有了对比,有了竞争,继而也会带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他们自己努力提高技艺,这样的话何来厌烦感呢?

当考完业余古筝演奏10级之后,我并没有产生想象中的满足感,妈妈也没有让我放松对古筝的习练,她认为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还可以向更高水平攀登。令我感到命运巧合的是,我刚刚获得业余古筝演奏10级证书,便听说北京市戏曲职业艺术学院来湖南招生,经由老师的推荐,我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市戏曲职业艺术学院昌平分校,并师从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李萌教授,可以说,我的古筝专业生涯正式从此开始了。

\

华音: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自2004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时起,便一直追随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筝演奏家王小月老师学习古筝演奏直至现在。这十余年的学琴之路,相信您已经对王小月老师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演奏风格等诸多方面了解得十分全面。笔者在上一期的专访中也采访到了王小月老师的一些学生,在采访之余,他们像笔者讲述了一些自己与王小月老师间的“师生情”,我们想知道,在您与王小月老师这长达十余年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也发生了一些让您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事情呢?王小月老师作为一位集演奏与教育于一身的老一辈古筝艺术者,多年来致力于培养优秀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以严谨、规范的教学与演奏风格享誉古筝界。在您看来,王小月老师在教学与演奏两方面,各是如何体现“严谨”与“规范”的呢?您觉得,跟随老一辈的古筝演奏家学习,其有何优势所在呢?俗话说:“三岁一代沟”,那么,您与王小月老师的年龄差距很大,是否能真切的感受到这种“代沟”所在呢?就您个人而言,在王小月老师所培养的师哥师姐中,您最欣赏谁的演奏风格呢?

钟怡:跟随王小月老师学习的十余年间,她待我就像自己孩子一样,不仅是在专业上,还有在生活中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记得我刚考入附中那年,我的基本功基础并不是十分牢固,王小月老师为了纠正我的手型煞费苦心,她舍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一直陪着我练琴,每天都会从上午陪我练习到晚上,现在想起来都令我感动不已。有时候因为练琴练的太猛、太急,古筝指甲耗损的非常严重,王小月老师为了替我省钱,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替我修理古筝指甲。升入本科之后,我接触与学习的作品越来越抽象化,在学习《林泉》这首作品时,怎么都把握不好作品所描绘的“水生于泉,聚于溪,汇于海的动静强弱多变的形态”。王小月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学生天天闷头在琴房里练琴,根本不知道大自然的水是多么的变化多端,弹不出《林泉》的真正韵意。”为此,她不辞辛苦地特意带着我们所有学生去了一趟云南,让我们拥有了一次亲身走近大自然的机会,去感受到不同形态流动的水,进而更好地理解与诠释《林泉》。而在生活上,王小月老师对我们的照顾那就更多了。每逢过节,她都会请学生们到家里吃饭聚会,时间晚了我们还可以在老师家留宿;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脏衣服带到老师家用洗衣机洗衣服等等(呵呵)。王小月老师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的恩情我们学生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

王小月老师曾跟随老一辈筝艺术家曹正先生、郭鹰先生等学习了各流派的演奏技法与风格特点,且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博采众长、严谨、规范的教育与演奏风格,她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学体系。王小月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她认为没有好的基本功,再好的音乐也无法表达。在初接触一首作品视奏时,王小月老师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标记进行演奏,尊重作曲家的意见,进而在演奏成熟、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之后,再科学地、合理地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想法。王小月老师从教四十余年,培养出的古筝演奏人才遍及全国各地,每一届学生都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奖,由此也可见老师在演奏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方面有着严谨、规范地方式方法。

我觉得跟随老一辈的古筝演奏家学习,优势与好处多多。老一辈古筝演奏家的教学方式更为严厉、严谨,可以帮助我们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功底;老一辈古筝演奏家对传统作品的研习与掌控更为深入且精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诠释传统作品,加深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老一辈古筝演奏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阅历、严谨的学风与对待古筝艺术的热爱之情,都能非常好地在学习、练琴、做人等方面指引我们前进,令我们不断提高。

实话来讲,与王小月老师之间确存有一定的代沟,但其只体现在生活方面,而在专业学习方面则并不存在。在教学中,王小月老师既重视传统音乐,又敢于尝试新作品,并鼓励我们多学习现代筝曲,丰富自己的曲目量。另外,她会带领我们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演出与,并且王小月老师还会亲临现场不错过每一位优秀参赛者的演奏,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

在我这些师哥师姐中,我最欣赏张钟元与李菲两位师姐的演奏风格。

华音:正如上一个问题中,笔者也曾提及到,2004年,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并于2007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到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且担任了天津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古筝首席演奏员。笔者细心地发现,您在专业演奏方面成绩蒸蒸日上的同时,在文化课上也是同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2009年,您连续两次获得国家颁发的励志奖学金、院级一等奖学金,及院级“三好学生”称号,笔者看来,大部分艺术生都将精力都放在了提升专业演奏能力上,以至于他们无暇顾及自己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更有少数一些人对于文化课并不十分重视,认为其无关紧要,您是否同意笔者上述说法呢?那么您认为,对于艺术生来讲,专业课与文化课哪一个更为重要一些呢?笔者也曾了解到,《京华时报》曾在2011年5月发表过一篇名为《文化课专业课“两条腿”走路》的文章,各大媒体也都就此事做出了相关报道,内容大致为艺术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文化课。在您看来,若艺术生只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对于文化课则抱着“视若无睹”的态度,长此以往,会导致怎样的危害呢?也请您简单的为我们谈一谈,您是如何分配自己专业课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呢?

钟怡:我当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专业课与文化课同等重要,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艺术要以知识为基础,没有文化怎么升学、怎么深造、怎么培养高尚的艺术修养,没有文化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如《京华时报》所说,艺术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当下,许多艺术院校逐渐重视起文化课的录取分数,非常遗憾的是这令许多具有器乐演奏天分的考生,因文化课成绩而被拒之门外,这虽然让人觉得不太公平,但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并且还会延续下去。因此,现在专业、文化双优生很吃香。再者,文化课作为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其可以指导我们艺术实践,增强我们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另外,话说的明白一点,学习器乐演奏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大的几率是成为一名民族器乐教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理论基础,如何能服众?如何让学生听懂?因此,抱着对文化课“视若无睹”的态度,是绝不可行的。

关于合理分配专业课与文化课时间的问题,也要感谢我的专业导师王小月副教授对我的教导。在她的指引、教导之下,我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出有用的事情,且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作为一名艺术生,既能学到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不失时机地学习文化课,这也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在我看来,练习专业的时间要比学习功课的时间略微要多一些,毕竟专业的好坏,则代表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我在专业上所花费的时间大概占课余时间的三分之二(除去双休日),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则留给文化课,比如说每天睡觉之前,用两个小时来看书或者背单词,效果非常好;而双休日则一天用来温习功课,另一天拼命练习专业。我觉得只要对专业课与文化课抱有平等的态度,就已经成功了一多半了。另外,我觉得我们要重视学校的每一次的大、小考试,王小月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脸面,在每一位陌生的招聘者面前,成绩就是介绍自己的最佳途径!”

华音:您现作为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在读生,那么,您是否已经为自己今后的道路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划呢?在笔者看来,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留校任教从事教育行业、进入高中小学校担任音乐老师、或者从事大中型乐团演奏员是毕业后最为普遍的出路。然而,当下民族音乐、民族器乐演奏市场并不景气,各大高校、乐团也纷纷达到了一种“饱和”的状态,对于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讲,就业成为了被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就您个人而言,您是否关注过笔者上述这一现象呢?与此同时,众多打着“创新”、“改革”旗号的“新民乐”组合应运而生,不得不说,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失为民族器乐演奏的学生开辟了一条较为光明的出路。我们想知道,若您有机会受到邀请,您会应邀加入到这些“新民乐”团体中去吗?“新民乐”这种崭新的音乐形式自出现以来便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对此,很多人持支持态度,认为这种新颖的音乐形式使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好地传播,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是民族音乐顺应时代的产物;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反对,认为“新民乐”使传统典雅的民族音乐过分的通俗化、时尚化,从而丧失了民族音乐原有的神韵。就您个人而言,你更认同哪一方的观点呢?换言之,您对“新民乐”这种音乐形式,持怎样的态度呢?

钟怡:虽然现在我仍为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在读生,但对自己未来的道路与发展方向也有自己的一点想法与规划。就目前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找工作之前好好充实自己、强化自己,把自己的业务打的扎实一些,增加自身的专业竞

谈及学习民族器乐演奏学生未来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相比较来说,确实比其他行业的就业面要窄一些,身边的同学在毕业后改行的也不在少数。但就我个人而言,自幼学习古筝演奏至今,我无法割舍与古筝之间的感情,因此我从未打算放弃古筝,即使各大高校、乐团达到“饱和”状态,那么我也不会觉得悲观,我仍可以寻求其他方向,或是从事幼儿古筝启蒙教育,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接触并学习古筝乐器,为传承与弘扬古筝艺术、传统民族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若是我接收到“新民乐”组合的邀请,我想我会选择加入的,但是我会选择较为正规的“新民乐”团体。我觉得“新民乐”这种崭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同样可以普及、传播民族音乐,丰富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那么加入其中既可以锻炼自己,又可以为民族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新民乐”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现代流行元素。“新民乐”之所以流行,一个是因为符合了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且结合了当下的一些流行时尚元素,更容易被年轻人接纳;再则,“新民乐”所走的商业化道路,对于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就我个人想法而言,传统音乐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粹,其深邃与内涵都是“新民乐”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我希望“新民乐”组合能够在纳新的基础上,重视且保留传统精髓,并将之传承下去。

\

华音:对华音网站的寄语

钟怡:希望华音网站能够为年轻的民族器乐演奏者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机会,让青年一代与华音网站携手共同肩负起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责任与使命!

统筹/编辑:李直
采访时间:2012年2月2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更多>>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稿件投递 - 赞助我们 - 隐私保护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
      Copyright ©copy; 2011-2017 钟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赣ICP备16000808号